曹,湖南耒阳人,1983 年10 月生,2002 年6 月来到珠海,被招聘进入格力电器公司,先在成品库做搬运工作,一年后成为叉车工。多次被公司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员工、劳动能手。2004 年获得公司叉车比赛季军,2005 年4 月,打破叉车开酒瓶吉尼斯世界纪录,2005 年11 月,在CCTV - 10“状元360 -叉车王中王”比赛中夺冠。先后获得“珠海市十佳员工”、“珠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珠海市十杰进城务工青年”、“珠海市劳动模范”、广东省五一劳动章和“优秀农民工”等荣誉称号。
2013 年9 月12 日下午,曹穿着灰色工服,满头大汗地跑出格力康乐园,很麻利地钻进了停在大门口的出租车里,跟记者一同前往不远处的格力电器公司。他说,那里新建了一个展示大厅,很安静,有凳子,便于接受采访。这个曾在央视舞台上把笨重的叉车“耍”得像大姑娘的绣花针一样灵巧的大男孩儿,又谦和又爱笑。他的笑容明亮而憨厚。
现在“成名”的他,有三个梦想
现在“成名”的他,有三个梦想在珠海格力电器公司一楼展示大厅入口处的休息区域内,曹双手端放在膝盖上,用带着明显湖南口音的普通话,很认真地给记者描述着他的梦想。现在的曹有三个梦想。第一个梦想,他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让家里所有人过得好,不为生计忧心。这个梦想在11 年前,曹初到珠海打工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是他的支撑。在这个梦想的驱动下,他保住了在格力电器做搬运工的工作,并如愿当上了一名非常出色的叉车司机,还赢得了一个又一个金灿灿的荣誉;也是在这个梦想的驱动下,他升了职、长了薪、买了房,并且成功入户珠海,把家安在了主城区香洲。第二个梦想,他希望格力电器越做越好,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一个品牌。曹说,他的成长和自己的公司是分不开的,人得知道。至于第三个梦想,曹有些不好意思说出口。现在的他已升职为格力电器成品仓库的设备管理员,管理着成品库79 台叉车、158 名叉车司机,负责叉车和新上岗叉车司机的培训工作。但整个珠海格力电器公司有200 多台叉车,500 多名叉车司机。曹梦想着,不久的将来,自己能够走出成品库,成为全公司的叉车队长,并把格力电器的叉车队伍训练成一支响当当的绝活队伍。
“当时我身上就带了350 块钱,为了省钱,跟两个老乡在南坪镇租了一个10平方米的小房子,床是上下铺的那种。”曹说,出钱最多的那个老乡单独睡上铺,他和另外一个老乡挤着睡下铺。那张小床,只有一米宽,天气热的时候,他和老乡就一个睡床上,一个睡地上。
对于农村出来的曹来说,睡地板根本算不上什么吃苦,真正苦的是找工作难。
南下打工远没有他离家前想象的那么容易。没经验、没学历,又没有什么专业技能的曹在找工作的时候,四处碰壁。曹说,那个时候到处是找工作的年轻人,他和老乡想找一份技工的活儿,但没有什么优势,一直拖了两个月都没有着落。
眼看着自己不但没挣着钱,还欠了老乡不少债务,曹决定,如果有公司招苦力,他也愿意去。“那时候就觉得有个公司能给自己一口饭吃,不给工钱也愿意干的。”
后来,他听说格力公司招搬运工,为了得到面试机会,他拉了老乡一块去人力资源中心门口排队,“一人蹲守一个门,最先跑进去,跑太慢只能排在后边,轮到你的时候往往已经招满了”。
轮到曹面试的时候,考官就问了一个问题:你愿意当搬运工吗?
曹不像其他人那样只说了“我愿意”,他还说出了一句让主考官忍不住抬起头看了他两眼的话:“我父亲是老家煤矿上的采掘工,我有时也去帮忙,力气大。”
不久,他这个大个子、有力气的“矿工子弟”便接到了格力公司的录取电话。
第一天上班,曹就意识到,搬运工这份活儿不好干。“那时候我们成品库的仓库还是一排矮矮的铁皮房,太阳一烤里面热得就跟蒸笼一样,比外面温度高很多,搬一趟空调下来,整个人像是被榨汁机榨过一样,汗哗啦哗啦往下滴。”
流汗多,喝水也多,一般情况下,曹一天能喝掉半桶水,一口气就能喝掉1.5 升的支装水。
刚开始的时候,作为新手,曹被派往7 号仓库搬空调,一台空调35 公 斤。搬了没几天,他发现,好多人都从隔壁的8 号仓库往7 号仓库跑,经打听才知道,原来8 号仓库储存的是大空调,一台45 公斤,大家都不愿意去。
为了能保住工作,顺利通过试用期,曹主动向班长申请去8 号仓库搬货。“我就想着如果45 公斤的都能背下来,35 公斤肯定不成问题,那我留下来的概率就会大很多。”但是这多出的10 公斤对于19 岁的曹而言特别。
“搬了一天下来,左边肩膀磨出了两个鸡蛋大的水泡,磨破了之后被汗一渍,地疼。”曹默默忍了下来,下班的时候他偷偷跑去小诊所拿了消炎药涂抹伤口,“我那个时候特别怕丢了这份工作,怕别人说我娇嫩,所以拿药都是偷着去”。
就这样,左边肩膀磨烂了就换右边肩膀,右边磨烂了又换回左边。一个多月之后,两个肩膀上的皮肤终于变得“抗磨”了。
在很多工友眼中,小小年纪的曹简直就是一个拼命三郎。同是搬运工、比曹年长八岁的鞠批修告诉记者:“那时候一组空调有60 多台,他都是一口气搬完之后才肯直起腰来歇口气,拼命得很。”
就这样,刚刚工作的第二个月,曹就被推选为班组里的先进员工。
学开叉车的他,调班培训考到驾驶证
在成品库里,每个搬运小组由四名组成:一名叉车司机、一名仓管员和两名搬运工。
“我那时候特别羡慕叉车司机,他们坐在车上操作着叉车的升降臂,就能轻松自如地将一板板空调摆放得整整齐齐。所以,我时常在想,哪一天我要能像他们一样操作叉车那该多好啊!”
于是,在工作之余,曹最大的爱好就是观察叉车司机操作插货、摆货的技巧。平常一有时间就跑到叉车旁向司机们讨教叉车的操作方法。下班回到出租屋里,他就坐在凳子上模仿操作叉车的姿势。
曹的打动了一名叉车司机,他私下里告诉曹,如果想要当叉车司机,首先得去市培训中心学习,考取叉车驾驶资格证。得到“指点”后的曹很快就向公司提出了培训申请。
“其实那个时候公司里的叉车司机已经饱和了,走一个才有一个空缺。我们搬运工里很多人都想考叉车证,但大多数都觉得考了之后可能要等上几年才有机会,犹犹豫豫又放弃了。”但曹吃过了身无一技之长的苦头,心里非常迫切地想要学习新的技术,“不管考了证用得上用不上,总算是学到了一门技能,心里踏实”。
叉车培训时间是在下午。为了不影响培训,同时又不耽误挣钱,曹向班组长申请了上夜班。这样,他晚上上班,早上下班后抓紧补四个小时的觉,中午便出发去叉车驾驶。通过半个月的理论、实操学习,2003 年5 月,曹顺利通过考试,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叉车驾驶资格证。
好运气总是眷顾有所准备的人。不到半年,由于业务需要,格力公司决定在成品库增加几台叉车,同时也需要招募几名新的叉车司机,曹的叉车司机梦就这样实现了。
练绝活的他,苦练叉车开啤酒瓶盖
学车容易驾车难。尽管拿到了叉车驾驶资格证书,可真正驾着叉车叉货物的时候,曹却发现自己完全是一个“生瓜蛋子”,作业速度跟不上,作业精度也很低。
“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开叉车的情形,感觉手脚都不灵活,虽然能够将货物叉放到,但不管怎样做也没有老师傅们摆放得那么整齐。”一个星期过去了,曹总感觉到自己的操作水平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相反越来越认识到操作的难度和困难。老司机开叉车,运送面品空调很平稳,叉车走的是“一条线”,可是叉车到了曹手里,甚至连方向都把不稳,车轮直打晃,有一次叉货差点将货物搞翻。
到参加挑战比赛的曹。那次差点发生的“翻货”事故给曹带来很大触动,他开始不断地思考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每天中午12‥00 到下午1‥30 是午休时间,其他工人有的喝水纳凉去了,有的坐在阴凉处聊天睡觉。唯有曹,驾着空车一遍遍启动、升降和后退,一练就是半年。半年内,曹从来没有睡过午觉,他这个不睡午觉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
曹的反复苦练成效明显,半年过去后,他的车技明显提高,与技术高超的师傅们相比,没有太大的差别,又成为叉车班内的主要力量,后来还被选为叉车班班长。
有一次,曹装送一台五匹空调的装车作业时,发现五匹空调机体积大,机座又比较窄,在叉车操作时很容易剐到机器边缘,如果叉车操作的技术不过硬,精度稍微篇差,就会直接损坏成品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是除了勤加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操作精度呢?
另有一次,曹和几个同事在一起喝啤酒,一时没找到专用开啤酒瓶盖的工具,便用一把平口螺丝刀来撬瓶盖。“撬盖子时由于没有支点可以受力,只有用螺丝刀的刀口对准瓶盖的边沿向上用力,就这样砰的一下盖子借着瓶内的压力飞了老高。又反复撬了几瓶,都是这个效果,”这让曹一下又联想到了叉车,“如果能驾着叉车把啤酒瓶盖子打开,那精度肯定不得了。”
于是曹便在工作之余,买来几箱啤酒,叉车开瓶盖,以此来提高叉车操作的精确度。“刚开始有同事说我疯了,操作叉车开啤酒瓶盖子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我还是了自己的想法。”曹的感染了其他人,有好几个工友加入到叉车开啤酒瓶盖的当中。
“有个同事为了配合我,就用手固定啤酒瓶,有次因为操作不准,把他的手都划破了,流了很多血。”最终,经过反复,他和工友们真的用叉车将啤酒瓶盖子打开了。并且经过不断,曹操作叉车的精度越来越高,每次开盖,都是分毫不差,平平稳稳。
有了用叉车开啤酒瓶的绝活后,曹的叉车驾驶精度大大提高,他的操作动作干净利落,既了产品的质量,也大大减轻了装卸工人们的二次劳动强度,班组里的搬运工争着要跟他搭班。曹说:“我觉得干什么工作都得一心一意、踏踏实实才能干好,人不能好高骛远,老想着挣大钱,得先做好手头的工作。”
上了央视的他,当了“叉车王”低调回来上班
在曹的老班长赵永峰看来,曹“叉车王”的名号得来的关键在于他的勇气。“跟他一块叉车开啤酒瓶的司机有好几个,只有他,说干就干,给央视打电话报了名。”
曹还记得,他给央视节目组提供的报名视频是用同事的手机拍的。“那时候我们很少人用有摄像摄影功能的手机,更别提摄像机了。我同事那个手机的像素也只有10万,拍出来的效果很差”。
但就是这段粗陋的视频引起了央视《你想挑战吗?》节目组的极大兴趣,他们很快打电话邀请曹前去参加节目。
为了确保在央视的舞台上发挥无误,曹一咬牙,花800多元钱买回25箱啤酒,在工友的帮助下,一有空就开始。2005年4月,他信心十足地去参加节目了。
“那次节目地点在青岛,我记得是户外夏季特别节目,现场有两三万人。
镁光灯亮闪闪的,我觉得自己的脑袋晕乎乎的。“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场面的曹被庞大的观众群和闪耀的舞台灯光晃得有些紧张,原本要在3 分钟之内打开30 个啤酒瓶的他只开了13 瓶,失落而归。
曹觉得不甘心,在随后一期节目中,曹再次参与挑战,最终成功地在3 分钟之内了30 个啤酒瓶,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同年11 月,他参加了一档名为《状元360》的节目。在那次汇聚全国高手的节目中,曹以高分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冠军。
央视节目组打来电话告诉曹,给他的那期节目收视率很高,邀请曹再做准备,再次挑战。2005 年10 月,曹再次登上央视舞台,在《状元360》节目中,一举夺冠。从此,“叉车王”的美誉不胫而走。
在央视夺得冠军后,曹匆忙返回班组工作。“我是请事假去参加比赛的,并没有跟公司领导说真正原因,得了冠军也就回去了。除了班组的人之外,没多少人知道我比赛的事儿。”直到后来,格力公司的领导到曹所在的成品库巡查工作,看到了班组文化墙上贴着的关于曹央视夺冠的报道后,才知道自己的公司里出了一个“叉车王”。
“我没有想到,公司领导特别重视这个事情,还专门为我开了表彰大会,励我5000块钱的现金。”一下子,曹成了全公司的名人,成了老乡和同学们口中夸赞的对象,也成了广受关注的一个“励志版”农民工。
就在不久前,来自电影学院的学生和老师找上曹,说要以他的故事为原型拍一部微电影,让曹以真人出演男主角。曹腼腆地笑着,打开手机,给记者看拍摄微电影时的“剧照”。照片里的曹穿着皱巴巴的灰色高领秋衣,肩上挎着一个红蓝相间的大编织袋,一脸茫然地望向前方。
“这就是我刚来珠海时的样子,衣服也是当时的衣服。”曹说。
“是吗?”记者有些吃惊,那毕竟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是啊,我不经常买衣服,穿过的衣服只要不烂就舍不得丢,都放得好好的。”曹笑着说,他在格力公司工作十多年,发了很多工作服,现在家里的亲戚几乎人人都有一身“格力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