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的相关情况。/
高校自主招生高考后进行,取消联考成绩公布后再填志愿,逐步取消分批次录取上海、浙江今年高一新生将成“新高考”尝鲜者,2017年全国全面推进
据9月4日电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4日公布,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全面启动。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刘利民,部长助理林蕙青就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答记者问。
方案显示,许多呼声较高、学者议论较多的一些设想已获明确指向,如:高考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一年两次考试;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和分值;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等。
这些变化,正如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所说,反映了高考这一制度“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
此次方案主要从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考试形式和内容、招生录取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如,在考试环节,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考生可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个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在录取环节,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
这次方案中,高校自主招生联考、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等,被普遍视为是触及“深水区”的探索尝试。
意见同时要求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文件,各省(区、市)要结合实际制订本地考试招生制度实施方案,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提前公布考试招生制度实施方案,给考生和社会以明确、稳定的预期。
[关键词·学业测试]
6选3计入高考,每科可考两次
记者:有两个问题。第一,我们注意到这次考试招生制度中,强调了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考察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一个重要方式,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课业负担会不会加重?第二,我们注意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呈现方式也由过去的百分制变成了现在的等级制,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具有参考价值和可信度?
刘利民: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这次)我们提出了“两依据、一参考”,其中一个依据是依据统一考试成绩,再就是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强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是为引导学生认真地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也是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至于你谈到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次我们是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是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和等级的方式呈现。除了进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科目以外,其他学科达到了国家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合格即可。第二,记录高校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根据高校的要求自主选择,可以扬长避短。第三,每门课程学完即考,我们称之为“一门一清”。同时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每一个科目两次参加考试的机会。为什么这么做?这样是可以减轻学生集中备考和一次考试所产生的心理焦虑和负担。
对于您刚才提到的第二个问题。这次为了增强学业水平考试的权威性,确保成绩可信、可用,所以学业水平考试我们要求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管理,这就了它的权威性。一是省级专业命题机构要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统一组织命题,确保试题的科学性。二是考试是在高考标准化的考场里进行,来确保考试的安全。三是统一阅卷程序、统一标准和方式,确保评分准确。
2014年,教育部将出台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素质评价]
升学作参考,程序公开防注水
记者:长期以来高考招生只看学生的成绩,但这次提出了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请问怎么评价?
刘利民:提出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
提出要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升学的参考,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考试成绩有局限性,成绩只能衡量学生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二是人才选拔标准应具有全面性。这次我们把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情况结合起来选拔人才,有助于扭转单纯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促使人才选拔从只看冷冰冰的分,到关注活生生的人,实现知行统一。
但实话实说,如何操作是个难题。为此,我们这次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探索:
一是在考察的内容上,看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重点看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要综合考察。我们常讲怎么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从这里面全面地考察。
第二从考察方式上,重点是看学生成长过程中能够集中反映综合素质的一些具体活动和相关的事实。比如说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参加志愿服务,这些情况都可以记录进去,这是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学生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德智体美,全面对学生进行考察。
大家可能最关心的是怎么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可信。为了保障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可靠,着力加强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对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和事实要如实记录。
第二,对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要进行公示,要阳光、透明,教师要负责审核把关。
第三,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统一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管理平台,便于监督。记录了孩子的表现,同学之间可以监督,这个孩子参没参加志愿服务同学们都知道,这一点公开透明很重要。
第四,对于弄虚作假的要严肃处罚。通过这些制度的设计,保障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可靠。
[关键词·加分“瘦身”]
取消特长加分,省级加分不通行
记者:今年河南、辽宁出现了体育特长生违规加分问题,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请问新方案将如何规范高考加分问题?
杜玉波:考试加分,确实如你所说,现在社会高度关注。实行考试加分,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类是鼓励性加分,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一类是补偿性加分,对少数民族、烈士子女等特殊群体给予扶持。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也出现加分项目过多、分值过大、资格造假等问题,影响了公平,群众意见很大。
这次,是给考试加分做“减法”,总的原则是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进一步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学生特长可客观记入综合素质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第二,重点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原则上只适用于本地所属高校在当地招生。第三,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降低过高的分值。第四,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核,严格认定程序,做好公开公示,强化监督管理。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要严厉打击加分造假。凡高考加分造假的考生,一经发现,实行“三取消”:取消加分资格和高考报名资格;已录取的取消录取资格;已入学的取消学籍。
根据《实施意见》,今年年底前,国家将出台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文件,我们按照新的文件严格执行。
[关键词·自主招生]
不得采用联考,克服“掐尖”弊端
记者:社会上有担心自主招生成了小高考,也有担心自主招生中存在的问题,这次针对自主招生有没有新举措?
杜玉波:自主招生是为了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偏才怪才”。2003年开始启动试点,目前,试点高校共有90所,招生人数约占试点高校招生总人数的5%,2013年录取2.5万名左右。总的看,这项探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次下决心进行调整。总的考虑是要严格控制规模,完善招生程序,确保公开透明,克服“掐尖”、“小高考”等弊端。
这次,主要明确5项措施:一是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二是试点高校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三是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四是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五是从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教育部将尽快制定相关文件,各试点高校也将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关键词·录取变革]
出成绩后填志愿,取消录取批次
记者:高校招生录取方式将有哪些变化?
杜玉波: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
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建立考试录取机制,及时回应处理各种问题。建立招生问责制,2015年起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
改进录取方式。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试点。
[关键词·时间表]
沪浙先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
记者:关于高考综合试点有没有时间表?
杜玉波: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按照目前的安排,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两地将分别出台高考综合试点方案,从今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两省市的高二、高三学生继续实施现行高考办法,不进行试点省份的学生也继续实施现行高考办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
高职院校搞“特招”,职业技能是必考
记者:实施分类考试后上高职院校有哪些新渠道,是否将来不需要参加统一高考了?
林蕙青:加快推进高等职业院校的分类考试是这次的一个重大举措。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担负着培养多样化的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职责。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34.5%,全国共有近2500所高等学校,其中高职院校1300所。在这样的背景下,将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既有利于适应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选拔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也有利于一部分学生尽早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减轻高考的备考负担。
近些年已有一些省市开展了试点,在试点基础上要加大的推进力度。具体的举措有几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在考试方式、内容、时间上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方式。考生如果参加了分类考试,并且已经被确定录取之后,确实如你所说可以不参加高考。第二,我们明确了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院校毕业生参加考试的方式。中职院校毕业生报考高职,参加由省(市)或者学校组织的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部分的考察就使用其高中学业考试的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第三,考虑到考生的心理和一些需求,我们继续保留考生通过参加普通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考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到2017年成为主渠道。
[关键词·照顾寒门]
重点高校定向招贫困生,不再让“寒门难出贵子”
记者:如何缩小区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如何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机会?
杜玉波:继续实施支援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部地区招生。部属高校要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来源新闻晨报)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