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恢复交通违法记分后应有相应配套措施
从12月1号起,我市将正式恢复交通违法行为记分制,那么具体有哪些交通违法行为将被记分?一旦您的交通违法行为被抓拍记分后又该怎么去处理呢?下面,我们就帮您来梳理一下。
52项交通违法将被记分
警方表示,根据驾驶交通违法的严重程度,一次记分的分值分别为1分、2分、3分、6分及12分五种,其中,很多驾驶都在记分处罚之列。具体包括:远光灯、不按会车、未携带驾驶证、行驶证驾车等4种行为将被记1分;开车时不系安全带、接打电话,借道超车或者占用对面车道、穿插等候车辆等11种行将被记2分;驾驶人违反标志、标线的,也就是在禁停乱停车,在行经人行横道时,不按减速、停车避让行人的,以及不按超车、逆向行驶等12种行为将被记3分;另外,驾驶人超速20%以上未达50%的、闯红灯、占用应急车道等14种行为,将被记6分;除此之外,酒驾、肇事逃逸等11种严重交通违法行将被记12分。
驾驶人应及时处理违法记录
部门同时提醒,交通违法行为记分周期是12个月,满分12分,从机动车驾证初次领取之日计算。驾驶人在一个记分周期内记分没达到12分,所处罚款已经缴纳的,记分予以清除;记分虽没达到12分,但还有罚款未缴纳的,记分则转入下一记分周期。车主至少应该在一个记分周期内处理一次记录,而不是像以往车辆等到年检时才处理,避免出现分数被累记过多的情况。
12月1号前记录 仍按旧执行
部门强调,对于12月1号之前的记录,仍按照旧执行,车主们也不必扎堆到窗口处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三种渠道可处理违法
而在记分制实施后,对于抓拍到的交通违法行为,驾驶人可以选择到违法处理窗口处理,也可以通过道交通违法业务自助服务机或者登陆互联网处理。
窗口处理的流程是:驾驶人携带驾驶证、行驶证原件及复印件到大队违法处理窗口接受处理,警方受理审核完材料后,将开出处罚决定,车主凭决定书到银行缴款。如果车主对处理结果有的,可以申请复核,复核后对处罚决定书仍有的,可以依法进一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网上处理的流程是:先登录厦门网查询违法,选择可网上自助受理的违法记录,然后驾驶人对相关的违法记分、罚款金额进行确认并打印处罚决定书,再到银行缴款,最终消除违法记录。需注意的是,网上处理的范围只限厦门本地的违法车辆。
使用自助服务机处理的流程是:先查询违法记录,然后通过打印决定书、银行缴款等步骤来消除违法记录。处理的范围为福建省内的违法车辆。
打击“卖分买分”
为了杜绝“卖分买分”现象,警方在审核违法材料时会调出违法时的高清,以印证违法者的身份,即使是对违反标线,比如违停的处罚时,警方也会通过其它手段,查出违法者的信息来和处理者核对。
今天的新闻观察,来到演播室的是观察员文颂,文颂你好。从下个月开始,交通违法抓拍要扣分了。从上看是严格了很多,你怎么解读这样的,能改善道行车的乱象吗?
这个并不是新,而是对原有道交通法规的一种恢复。恢复非现场执法的扣分制度,我想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对驾驶人而言,恢复扣分的最大作用就是。现在很多驾驶人都有这么一种观念,从学开车到上行驶,更多注重的是驾驶技术和车辆的性能。对于交规当中标志标线的识别,通过口的规则等等只有的了解,有的甚至不了解。在学车当中笔试这个环节多是死记硬背,以通过为目的,而不是理解为目的。恢复扣分以后,对于这部分人应该有作用,该回炉重学的就老老实实地重新学过,重新理解。
其次,对于驾驶人的行车能给予纠正。我们看到,现在道上随意变道加塞等等乱象源于长期以来形成的驾驶。这种行为甚至成了城市行车的一种通行的潜规则,似乎不抢不冲就不会开车似的,不仅搞得道上状况百出,还搞得许多人得了所谓“怒症”。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怎么争抢上,而忘记了道安全,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第三,恢复扣分对社会传达的信息就是依理的观念正在逐步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对规则的遵守和尊重是一个文明社会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其实我们谈到这里,并不是要完全否认以前抓拍不扣分的办法,这种办法更多是出于人性化的考虑。但是从效果上看,以前的这种办法是超前了一些,它似乎更适合一个的汽车文明社会。而我们刚进入汽车社会,规则尚在初建阶段,遵守意识都没有完全成形。直接跳过的话,认为靠号召就能文明行车就不太现实了。所以现在回过头来重抓守法意识,也是一种必然。
当然,还有一点要提到,就是以厦门现有的机动车总量和道资源现状,仅仅说恢复抓拍扣分就能改善道状况还是不够的,应该还要有相应的一些配套政策。比如,举个例子,红绿灯下车辆坏了或者是有挂擦事故了,那么后面的车怎么办?是压实线超车通过还是继续等待?尤其是高峰期,车辆应在安全的情况下快速通过口或者疏散缓解交通流,那么严格扣分以后,势必还是会造成整体车速下降,交通滞留状况加剧等等等等。我想这个时候就需要部门多上,多疏导,不能把交通改善寄望在一拍了之上。另外,还想说能否在制度上有所创新,给驾驶人更多更便捷的申述渠道,尤其是如果能有像交通法庭这样的第三方司法介入,也能驾驶人的权益,以免“误伤”。
新编辑:罗惠
热词:交通违法